编者按:圣诞季即将来临。本刊转载刊出“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”回顾今年10月份一次德国之旅游记中几篇对于基督教与宗教改革有很多的探讨,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。
2016年10月28日-11月6日,就士游德国宗教与哲学之旅,除了领略德国南部的秋色,期间穿插了四场有关德国宗教、哲学主题的就士游沙龙。
本文为就士游随团专家、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教授的讲座实录节选,未经陈浩武教授审定。
主题:“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”
时间:2016年11月1日
地点:德国.纽伦堡
主讲:随团专家、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浩武
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(上)
——南德十日行记(11)
主讲 | 陈浩武
随团专家、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理事长
我们今天要讲的是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。这是我们德国宗教与哲学之旅的一个重要行程。我们这次德国的游学涉及到的哲学是康德、黑格尔,涉及到的宗教有两个题目,一个是教皇革命,一个是就是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。
马丁·路德画像
马丁·路德为什么重要?因为宗教改革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。人类文明史有四个重要的环节,包括文艺复兴、启蒙运动、宗教改革和罗马法复兴,这是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四个阶段,宗教改革是其中之一,罗马法复兴就是教皇革命。宗教改革的重要,就在于它产生于德国,但不仅仅影响了德国,不仅仅影响了欧洲,而是影响了整个人类的思想和文明。
先来看一下,在马丁·路德推进宗教改革之前的德国,是一个什么样子?每一种思想的产生,一定会有深刻的社会背景、历史背景。当时的德国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,就是分裂,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国家,而不是像我们今天来这里看到的样子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德国土地上,当时有多少个政权呢?首先是七个选帝侯,其中有四个是地域性的诸侯国,有三个是宗教性的主教。你如果去柏林,可以看到有一个叫勃兰登堡门的地方,上面有四匹马拉一辆马车,车上有一个女神,这是勃兰登选帝侯的标志,主要在柏林一带。我们昨天路过的图林根州一带,属于萨克森—维滕堡选帝侯。此外,还有莱茵—普法尔茨和波西米亚这两个王国。另外还有三个教皇的选帝侯,美因茨大主教、科隆大主教、特里尔大主教。这七大选帝侯把德国的疆域分成了七大块,他们之上是神圣罗马帝国。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,只能从这七个选帝侯当中产生。
而在七个选帝侯之下,还有两百个诸侯,他们只是一些领主。两百个诸侯之下,还有两千多个采邑。比如那个时候有骑士,是欧洲当时的一个传统。当战争开始的时候,骑士要负责带上马匹、仆人和粮食,去参加战斗,报酬是拥有一块地,不用支付军费了,国家就不用养常备军,而是靠这些骑士解决打仗的问题。有的采邑就是骑士的地盘,只是这些地盘面积很小。
今天的德国,当初就是由七大选帝侯,两百个诸侯,两千个采邑,组成的非常分散和凌乱的国土。而且,在诸侯与诸侯之间,采邑和采邑之间,都互相设置关卡,有不同的税制,不同的币制,不同的汇率,不同的贸易规则。可以想象当时德国的分裂状态,在经济上不发达,在政治上备受欺负。
我们再来看一下历史。
罗马帝国分为东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,东罗马以拜占庭为中心,就是以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为中心;西罗马帝国的中心就是现在意大利的罗马。西罗马在公元476年灭亡,而东罗马一直到公元1453年,穆罕默德二世用大炮轰开了伊斯坦布尔的城墙,拜占庭帝国灭亡。
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,欧洲的土地上,真正的权力主导者是教会。东罗马帝国处在政教合一的状态;而在分封诸侯的零散的欧洲,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机构,就是罗马教廷。欧洲的传统,始终保持了皇权和教权的张力,二者始终处于博弈状态:当皇权上升的时候,教权就会压制它;当教权上升的时候,皇权就会压制它。所以,欧洲的民主的基础就在于,它始终处于一个二元结构。而在中国,就只有皇权,没有人来约束皇权。西方就不一样,当西罗马崩溃以后,欧洲大地占主导地位的就是罗马教廷。
在马丁·路德时代,这个教廷是被法国人控制的。当时欧洲大陆主要的国家就是三个大国,意大利、法国和德国。法国人控制的教廷肯定不会压榨法国,而罗马是教廷的所在地,所以教廷当时欺负的主要就是德国,因为分崩离析的德国没有力量跟教廷抗衡。德国人在那个时候是最惨的,它当时有一个外号,叫“罗马教皇的奶牛”。
从今天的角度来看,当一个国家受到教廷如此盘剥的时候,它肯定会产生仇恨情绪、反抗意识。所以我们把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,放到这样一个深刻的政治和经济的背景下,才能理解为什反抗会在一夜之间像野火一样烧遍德国。
所以,马丁·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的背景,第一个背景是德国的分崩离析,第二个背景是罗马教廷对德国的压榨,经济上的盘剥,使它成为“教皇的奶牛”。
售卖赎罪券的场景
我们再从教会的角度来看马丁·路德改革的背景。
从西罗马帝国崩溃到马丁·路德所处的时代,罗马教廷凌驾于欧洲已经超过1000年的历史。凡是不受约束的权力,必然会导致腐败,失去西罗马帝国皇权博弈的罗马教廷就是如此。教廷的腐败表现在什么地方呢?当时的基督教,每一个修士有三条基本的道德准则,首先是贫穷,没有财富;然后是贞节,一辈子不结婚;再就是服从,遵从上帝的意志,是上帝的仆人。
当任何一种组织的理念变成虚伪、空洞的号召和说教的时候,当一种价值观变得根本无法遵从的时候,这个组织就会变得腐败和没有信仰。
先看看所谓的贫穷,实际情况是罗马教廷的教皇和主教,都在意大利拥有很大的庄园和大片土地,过着极为奢靡的生活,他们拥有太多的财富。
再看看贞节,因为有了财富和奢靡的生活,他们就开始玩女人。因为战争使得很多男人死去,很多妇女没有机会就业,她们只有走进教堂,成为修女,也成为教会修士玩弄的对象。马丁·路德曾经去罗马向教皇汇报工作,到罗马之后,它发现这个不到二十万人口的城市,妓女就有将近两万人。
贫穷破产、贞节破产的教士,你还能指望他们服从吗?他们早就违背了教义,可见当时的教会已经成为一个极端腐败的机构。
赎罪券
教会的腐败首先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卖教会的职位,一层一层地“卖官鬻爵”;第二个就是针对普通的平信徒,发明了所谓的“赎罪券”,买了赎罪券以后就可以为自己赎罪,因为基督教认为在上帝面前,每个人都是有罪的。
马丁·路德对于教会的腐败有着清楚的认识,但是真正引爆他的抵触的就是因为“赎罪券”。1517年,教宗利奥十世以修缮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借口,谕令出卖“赎罪券”。路德所在的维滕堡有一个教士花了很多钱买了一个地区主教的职位,他要把这个钱赚回来,怎么办?也大量发行“赎罪券”。售卖“赎罪券”有一句很形象的宣传,就是“只要你的金币在捐款箱叮当一响,你的灵魂就上了天堂”,据说这句话特别管用。
联系到此前讲过的德国人是“教皇的奶牛”,在很多德国人看来,“赎罪券”无疑是教会对他们的再次盘剥。于是,马丁·路德在维滕堡教堂贴出《九十五条纲领》,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。
马丁·路德贴出《九十五条纲领》
未完待续……
基督时报蒙允转载自世界文明的阅读与行走微信公众号,不拥有版权。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